近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中央网信办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《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,明确提出在全国8个地区部署国家枢纽节点,启动实施“东数西算”工程,构建国家算力网络体系。
出台背景
2020年末,发改委出台了《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》(下文简称《意见》),明确提出要创新大数据中心体系构建,在需求旺盛或条件合适的地区布局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节点。此次四部门发布《方案》,正是为响应这一要求,以推动数据中心绿色高质量发展,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算力枢纽体系。
为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,《方案》提出了4项基本原则、9大重点任务、3则保障措施。4项基本原则为加强统筹、绿色集约、自主创新、安全可靠。9大重点任务包括加强绿色集约建设、推动核心技术突破、加快网络互联互通、加强能源供给保障、强化能耗监测管理、提升算力服务水平、促进数据有序流通、深化数据智能应用、确保网络数据安全。3则保障措施为加快推动落实、加强政策支持、加强工程保障。
八大节点,东数西算
《方案》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,根据能源结构、产业布局、市场发展、气候环境等因素,明确了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的地区,分别为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、成渝,以及贵州、内蒙古、甘肃、宁夏等八个地区。
发改委方面表示,设立国家枢纽节点,意在统筹规划数据中心建设布局,引导大规模数据中心适度集聚,形成数据中心集群。围绕集群,调整优化网络结构,加强水、电、能耗指标等方面的配套保障。在集群和集群之间,建立高速数据中心直联网络,实施“东数西算”工程,支撑大规模算力调度,构建形成以数据流为导向的新型算力网络格局。
八大节点根据当地用户规模、产业发展、资源保障的不同,也在“东数西算”网络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,大体上来说可以分为“四数四算”。
图源:发改委
对于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、成渝等用户规模较大、应用需求强烈的节点,重点统筹好城市内部和周边区域的数据中心布局,实现大规模算力部署与土地、用能、水、电等资源的协调可持续,优化数据中心供给结构,扩展算力增长空间,满足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需要。
对于贵州、内蒙古、甘肃、宁夏等可再生能源丰富、气候适宜、数据中心绿色发展潜力较大的节点,重点提升算力服务品质和利用效率,充分发挥资源优势,夯实网络等基础保障,积极承接全国范围需后台加工、离线分析、存储备份等非实时算力需求,打造面向全国的非实时性算力保障基地。
数据中心布局
《方案》明确,按照绿色、集约原则,加强对数据中心的统筹规划布局,结合市场需求、能源供给、网络条件等实际,推动各行业领域的数据中心有序发展。原则上,将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布局到可再生能源等资源相对丰富的区域,优化网络、能源等资源保障。在城市城区范围,为规模适中、具有极低时延要求的边缘数据中心留出发展空间,确保城市资源高效利用。
(一)数据中心集群。
引导超大型、大型数据中心集聚发展,构建数据中心集群,推进大规模数据的“云端”分析处理,重点支持对海量规模数据的集中处理,支撑工业互联网、金融证券、灾害预警、远程医疗、视频通话、人工智能推理等抵近一线、高频实时交互型的业务需求,数据中心端到端单向网络时延原则上在20毫秒范围内。贵州、内蒙古、甘肃、宁夏节点内的数据中心集群,优先承接后台加工、离线分析、存储备份等非实时算力需求。
起步阶段,对于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、成渝等跨区域的国家枢纽节点,原则上布局不超过2个集群。对于贵州、内蒙古、甘肃、宁夏等单一行政区域的国家枢纽节点,原则上布局1个集群。集群应注重集约化发展,明确数据中心建设规模、节能水平、上架率等准入标准,避免盲目投资建设。
(二)城市内部数据中心。
在城市城区内部,加快对现有数据中心的改造升级,提升效能。支持发展高性能、边缘数据中心。鼓励城区内的数据中心作为算力“边缘”端,优先满足金融市场高频交易、虚拟现实/增强现实(VR/AR)、超高清视频、车联网、联网无人机、智慧电力、智能工厂、智能安防等实时性要求高的业务需求,数据中心端到端单向网络时延原则上在10毫秒范围内。